增强新动能 促进稳就业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0-03-05     查看次数: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引起中央高度关注。近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贯彻好这些重要指示,抓住互联网平台经济创造的稳就业良机,把增强新动能与促进稳就业结合起来,应成为各地各部门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稳就业居“六稳”之首,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受此次疫情影响,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以两类人群的就业最为严峻:一为今年874万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为约3亿名农民工,他们返工面临出乡、进城限制等多重困难。有数据显示,今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网上招聘总量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3%。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稳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出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此前,国务院已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这些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应尽快落实。此外,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以美团为例,自疫情发生以来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其外卖骑手岗位已新吸纳7.5万人左右;之后又启动“春归计划”,拟招聘1000名毕业生、新增20万个骑手岗位。政府与企业上下联动,不仅对于抗击疫情、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经济转换增长动力也具有重要启示。

  眼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新动能持续稳定发力,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经济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可覆盖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需求,兼顾长期就业与灵活就业,起到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这表明,过去几年中央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各地各部门应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动能。

  以新动能促进稳就业,要在理论上厘清两种绝对化认识。近年来,新动能在我国蓬勃发展,由于其强调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含量,人们往往认为,新动能兴起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衰落;培育新动能需要的是高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必然遭到淘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对“机器换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要看到,借助“互联网+”,促进产业升级并提高劳动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一过程并非线性的,也并不意味着增强新动能一定以牺牲就业为代价。研究显示,新动能创造的就业多于损失的就业,只是近年来这一差值有所缩小。新动能之所以能够在整体上带动就业,关键在于它的产业融合功能与就业联动效应。就业融合度提高越快的产业,其产业规模增长得也越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互联网平台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供需双方迅速对接,因此,就业者与经济组织的关系弱化,自雇与他雇界限模糊,其带动的就业更加灵活。

  在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萎缩,但是,蓬勃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会催生新的劳动密集型细分产业。尤其要看到,无论是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以此为背景,未来产业分工、工作模式和组织形态将更加多样化。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动能的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

  总之,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各级政府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化危为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上一条:坚持政策协同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条:精准施策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