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超越民事单行法时代的体系化思想,标志着我国民事法治迎来了新时代。民法作为体系,既显现为外在的技术体系,也深蕴于内在的理念体系。凝视民法典的价值理念,我们得以识认这部新生法典的精神气质,思考自由、平等、公平、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确立与发展;考究民法典的立法技术,我们能够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民事立法的得失经验,明确“后民法典时代”民事法治理性化前行的方向和思路。
民法典颁布后,主流媒体争相宣传,人民群众津津乐道,法典中一些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条款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大学生,特别是作为法科学生,更需要重视。于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本科生二支部于6月23日下午举行了主题为“法治新时代 聚焦民法典”线上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吴君怡同学主持。
活动开始,吴君怡同志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讲话,以及与《民法典》有关的各项报道,以此来推进支部同志们的理解。在活动中,各位同志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伍湘同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编纂民法典是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实施是民法典的生命力和权威。法的实施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对于民法典的实施,也应当遵循四个过程。作为一名法律人和党员,我们必须在深入学习、理解民法典的前提下,用实际行动遵守民法典、维护民法典的执行,引导身边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运用民法典来保障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吴日纳同志就《民法典》的修改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民法典将很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纳入规制范围,如高空抛物、人肉搜索、高铁霸座、性骚扰等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它的到来对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它的颁布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实施,只有得到有效实施,民法典才能真真正正保护老百姓的权益。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司法界,应及时做好被废止的单行法与新出台民法典的有效衔接和过渡工作以及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工作等等。作为一名法科学子,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知法、守法,关注和研究民法典的内容,尤其是其新增的和修改了的制度,并积极向身边群众普及民法典知识,带动大家利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张永泉同志则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给妈妈普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人大开会的那几天,人民日报公众号推了一个类似于民法典趣味问答的文章,我妈妈把它发给了我,我看完以后跟她讲了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一部民法典,跟她讲了这部民法典的伟大历史意义,然后根据公众号文章里面的问答,和她聊了一下里面的法律规定,让她也分清了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等等。我觉得无论是作为一名法律人还是作为一名党员,向大家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都是我们的职责。在今年复习法考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我真正产生了一种对法学的喜爱,我希望我能在法律这一神圣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希望我们国家的法学水平越来越高,希望我们祖国的法治越来越完善!”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国之所望。《民法典》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部《民法典》,彰显的是“中国法治”,回应的是“社会关切”,守护的是“人民情怀”。
民法典的“通过”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党和国家精神。通过本次学习,全体党员深刻感受到颁布《民法典》的重要意义。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以此作为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法学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为建设法治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要做到带头学、深入学,锻炼法律逻辑和思维方式,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做《民法典》的坚定捍卫者、忠实践行者和积极宣传者,成为新时代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