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中非法律与人文交流桥梁
——湘潭大学四十余年专注非洲法律研究
通讯员丁德凤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首届本土师资培训项目。湘潭大学 供图
日前,一场特殊的院长论坛在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召开。35位中非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院长、法学学者“云端”相聚,共同探讨疫情背景下的中非法律教育问题。
湘潭大学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成立非洲问题学术性机构的高校,是国内研究非洲法律问题起步最早的高校。如今,学校已成为国内非洲法研究重镇,成为中非法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高地,为增进中非文化交流、深化中非经贸合作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开拓非洲法研究新领域
谈起湘潭大学的非洲法研究,离不开洪永红这位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院长,一位历史系出身的非洲法研究专家。他凭着满腔热情,硬是将“非洲法研究”这块冷板凳坐热了,这一坐就是38年。
“单独地研究非洲或是法律,我们不具备优势,全国各高校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重点大学,我们坚持在特色上下功夫。”洪永红正确对待所谓的“冷”与“热”,将国家的发展趋势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将过去的全方位综合性研究模式改变为专攻非洲法。
1998年湘大非洲研究所更名为非洲法研究所,2005年扩建为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2010年湘大成功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2年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落户湘大,2019年成立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经过40余年的发展,学校不仅在非洲法理论与实务上研究成果丰富,也展开对非洲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非洲人权与外交的研究。
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着新型法律风险,劳工法律限制和环境法律规制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此,研究院积极开展非洲国家限制外国人就业政策、非洲环境法律制度、中非民商事争端解决等课题研究,承担了“非洲国家限制外国人就业及中国企业应对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环境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等十余个国家课题。同时,针对中国对非投资主要国家开展国别区域法律研究。
在非洲,不少中资企业提到雇用员工的困境:为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许多非洲国家要求中资企业雇用一定比例本国人,但大部分本国人中文水平较差。
为回应非洲国家用工本地化政策,学校扩大非洲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培养层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立“订单式”的中非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具备中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非洲人才输送至在非中资企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此外,研究院积极探索翻译非洲国别投资法、海关法、金融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落地性的研究成果,着力解决中非经贸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壁垒、法律风险、文化障碍、经贸纠纷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为中非经贸合作“保驾护航”。
寻找中非文化的契合点
洪永红打开手机视频,一段他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学生表演的湖南花鼓戏跃然屏幕。洪永红的思绪又回到2015年4月麦大孔院的户外草坪上。
洪永红带头唱起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孔院的学生们有的跳起了《最炫民族风》的广场舞,有的则现场展示中国书法、武术、剪纸、茶艺……首届麦大孔院开放日活动吸引了500余名当地学生观看和参与。
2014年12月,湘潭大学与麦克雷雷大学合作共建的麦大孔院成立。洪永红出任麦大孔院第一任中方院长。他说:“能够为中非文化交流尽一份力,是我最大的荣光。”
中非虽相距遥远,但相似的历史遭遇、渴望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中非人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中国梦与非洲梦彼此联结。在中非文化交流上,学校一直在探究双方文化的源头,寻找文化的契合点。
6年时间,麦大孔院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语成为乌干达中学五大外语课程之一,新办的本科学位专业——“汉语与亚洲研究”,去年正式招生。在本科汉语课程班和短期课程班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学生班、教职工班、华人子弟班等,学生人数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
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多有效地推动了中非文化交流,但也带来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一批可爱的中国志愿者就扮演起“中文教师”的角色,王怡然就是其中一位。在乌干达读研期间,她就自愿帮忙上课,后被国家汉办以海外志愿者的身份继续开展汉语教学工作。
这群可爱的人不仅在非洲国家课堂里传播着汉语最动听的声音,也在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随处可见。湘大人的身影遍布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各个展区、场馆、酒店和景点,出色完成了外宾接待、会场准备、企业咨询沟通、媒体采访翻译等工作。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歌声飘荡在乌干达教师穆赫韦齐·阿斯拉夫在卡文佩穆斯林中学的教室里,她用中文教学生们唱起了中国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而在一年前,她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英语和文学专业教师。
“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学校教授中文,中文教学已经在乌干达全国各地的中学铺展开来。”阿斯拉夫说。
2018年,包括阿斯拉夫在内的30余名乌干达青年教师来到鲁扬子中学,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封闭式集中培训。这一在全球孔子学院中创新开展的全新教学模式——“乌干达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项目”,为乌干达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争取把他们培养成稳定的中文师资力量,从而帮助更多乌干达人学习中国语言、体验中国文化。”洪永红说。
该培训项目旨在创新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方式,分期分批进行。每期要授课和考核,安排了汉语综合、听力、口语、书写课程以及中华历史文化和国情知识的介绍,并设有中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法等内容。
“学员们在顺利通过中文水平四级考试后,将回到各自的学校进行中文教学。”麦大孔院乌方院长奥斯瓦尔德·恩多莱里尔说,“三期培训结束后,受训总人数预计达到100人,将在100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
中非传统友谊是中非法学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到“一带一路”倡议打开筑梦空间,再到当前非洲的孔子学院,都为中非法律教育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湘潭大学在这座桥梁上,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专注研究非洲法,在中非法律研究上做好“开拓者”,在中非经贸发展过程中当好“服务者”,在中非文化交流上充当“传播者”。
“我们不仅要打造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还精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对准国家战略需求,把中非法律研究推入新台阶新高度,让中非文化交流更加繁荣,让中国文化在非洲大地落地开花。”湘潭大学副校长廖永安说道。
——载《中国教育报》2020-11-30第8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1/30/content_587502.htm?div=-1
【中国教育报】架起中非法律与人文交流桥梁.pdf